江苏省“十四五”审计事业发展规划

江苏省“十四五”审计事业发展规划

序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江苏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时期,也是推动江苏审计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关键阶段。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编制《江苏省十四五审计事业发展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全省审计事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和相关措施,是指导今后五年全省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全省审计机关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奋进新时代,开创江苏审计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十三五审计工作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审计工作砥砺奋进、创新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绩的五年。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审计署决策部署,全面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有效推动中央和省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稳步推进审计全覆盖,在维护经济安全、推动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省、推进反腐倡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全省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先后成立,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做好本地区审计领域重大事项的统筹推进工作。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认真履行职责,全面完成党委审计委员会的工作部署,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坚决贯彻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部署,发展改革、财政、国资部门相应职责划入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力量得到充实和加强,审计工作布局和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积极推进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试点,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不断加强,审计工作全省一盘棋格局初步建立。

(三)审计监督效能进一步提升。审计全覆盖扎实推进,审计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制定实施《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率稳步提升。深入推进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有效运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审计监督效能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省审计机关累计审计15097个单位,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770.48亿元,推动健全完善制度1493项。

(四)审计高质量发展导向进一步彰显。牢固树立审计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鲜明导向,全面实施五个强审三年行动计划,全省审计机关的党建引领、改革创新、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人才支撑等能力水平显著提升,审计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二、十四五审计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昂然起步,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审计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和机遇。

(一)历史性机遇

——党对审计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更加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的作用,明确要求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从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等层面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任务,江苏高质量发展在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等方面必将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我省审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广阔舞台。

——审计监督成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审计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发挥更加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指明了战略方向,要求审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审计机关作为政治机关”“宏观管理部门,要增强政治意识,认真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强化审计工作的政治性、前瞻性和整体性,为审计提高站位、拓宽思路、推动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困难和挑战

——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这些都将对审计工作产生深刻影响,要求审计机关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

——时代特征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使命。随着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程度提高、审计对象法纪意识增强,审计工作的目标、重点和方式等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需要审计机关在审计理念、审计手段、审计管理的改革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审计能力和效率。

——审计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审计工作理念转变不够,审计复合型人才短缺,审计创新能力还不强,审计成果的质量、层次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三、指导思想

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推动审计制度改革,加强全省审计工作统筹,加快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努力推进审计监督体系和监督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为我省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提供有力的审计保障。

四、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审计工作的制度机制,全面落实党委审计委员会各项部署要求。切实增强政治机关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分析把握政治大局,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二)坚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密切关注、积极推动中央和省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找准审计监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自觉融入大局,主动服务大局,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好监督保障作用。

(三)坚持依法审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忠实履行宪法和审计法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完善地方审计法规体系,始终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聚焦主责主业,依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行使审计监督权。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把促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促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为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推动各项惠民富民政策落到实处。

(五)坚持改革创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审计理念、制度机制和方式方法,及时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坚持用改革的视角发现问题,以改革的思路推动解决问题,做到揭示问题与推动解决问题相统一,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一体推进。

(六)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一盘棋理念,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审计工作,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处理好查问题和促整改、治已病和防未病、治当下和管长远的关系,增强审计工作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全面辩证地看待审计发现的问题,按照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客观审慎作出评价和结论。

五、主要目标

突出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按照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要求,到2025年基本形成与省域治理相适应的审计监督体系,基本实现审计监督能力现代化。结合我省审计工作实际,确定以下主要目标。

(一)集中统一的审计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把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落实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构建完成覆盖全省、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健全推动党对审计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健全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关于审计领域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加强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形成审计工作全省一盘棋

(二)全面覆盖的审计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加强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资源配置,进一步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消除监督盲区。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轮驱动作用,推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党委政府督查协作配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审计监督体系。大力推广运用数字化审计模式,统筹推进政策落实和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使用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纵向与横向相统一、有形与有效相统一、数量与质量相统一。

(三)权威高效的审计工作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坚持依法审计,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维护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推动提升审计整改成效。优化审计全过程管理,坚持把审前、审中、审后贯通起来,不断提升审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审计工作质量和效能进一步提高。

(四)审计监督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切实增强宏观思维、系统思维,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强化相关政策研究和审计对象研究,强化审计查出问题综合分析,审计监督的政治性、宏观性和建设性显著增强。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创新审计理念思路和技术方法,利用数据分析手段核查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更好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审计队伍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高。

 

第二章激发新动能,推进审计监督体系和监督能力现代化

做好十四五时期的审计工作,必须更深更细更实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指示,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以创新思路凝聚各方监督合力,完善审计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审计监督的综合效能。

一、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牢固树立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把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审计工作的压舱石,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成果,推动完善党领导审计工作的制度机制,切实做到两个维护

(一)健全推动党对审计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和中央审计委员会有关决策部署、省委和省委审计委员会有关议定事项,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全省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要建立健全审计监督重大事项督察督办等制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有关决策部署落实见效。

(二)推动完善地方党委审计委员会工作运行机制。精心做好党委审计委员会会议各项准备工作,优化办文办会办事规程,为审计委员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提供有效服务。强化党委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沟通、联络、协调机制,推动审计工作有序高效。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职能作用,加强研究谋划、沟通协调、服务保障、督察督办,确保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三)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对重要审计情况、重要审计报告、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及其处理意见等,审计机关要首先向本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请示报告,经批准后再按法定程序办理。下级党委审计委员会重大事项要向上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请示报告,研究制定审计领域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清单制度。

(四)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加强全省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组织方式,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切实强化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项目计划管理和业务指导。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考核和干部管理,完善设区市审计局主要负责人向省审计厅党组述职报告制度。

二、推进审计监督体系现代化建设

建立健全审计全方位监督、全覆盖推进、全流程管理三大机制,提高全域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推动审计监督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一)健全全方位审计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轮驱动作用,推动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相贯通,形成审计全方位监督机制。

——全面履行国家审计的监督职责。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为审计工作的着力点,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既要治已病,又要防未病,及时揭示和反映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种风险隐患以及财政资金分配、国有资产处置、公共资源交易中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权力规范运行和反腐倡廉,充分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强化完善内部审计的前哨功能。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推动建立健全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和整改机制。建立健全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机制、与内部审计的协同机制,加强审计计划沟通、审计内容互补、审计实施联动,强化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推动内部审计拓展审计范围、突出审计重点,加强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促进单位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提升组织价值。加强对内部审计行业自律组织的政策和业务指导。

——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服务作用。积极探索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核查机制,加大对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核查力度,促进社会审计提升执业质量。改进购买社会审计服务方式,充分运用社会审计力量,有效利用社会审计成果。

——着力增强与其他监督的协同联动。探索在不同监督部门之间构建信息沟通机制,深化部门间协调合作、联合检查,推动审计监督与人大监督、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视巡察、行政监管等其他监督的协同联动,增强监督合力。

(二)健全全覆盖审计推进机制。按照审计全覆盖纵向与横向相统一、有形与有效相统一、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要求,强化审计项目统筹谋划,改进审计方式方法,健全审计结果和信息共享机制,多方式、多渠道高质量推进审计全覆盖。

——强化审计项目统筹谋划。坚持全面覆盖、重点审计,加快审计对象资源库建设,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科学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频次,消除监督盲区。建立中长期审计项目库,实现年度计划与五年规划有机衔接。以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和重点资金及项目审计为抓手,统筹推进政策落实和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使用审计,努力提高审计全覆盖质量。

——改进审计方式方法。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审计数据采集,探索数字化审计新模式,健全数据分析+现场核查工作机制。根据审计项目性质,综合运用上审下、交叉审、同级审等审计组织方式,推广应用大项目审计模式,加强审计项目过程控制,规范延伸调查行为,提升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率。

——健全审计结果和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各级审计机关关联项目之间的成果对接,增强对同一单位、区域或领域统筹开展的关联项目成果的规范性、可用性,实现最大程度的审计结果和信息共享,防止重复审计和无效审计。

——健全审计项目后评估机制。以计划编制和执行为主线,对审计目标的科学性、审计程序的合法性、方式方法的创新性、审计作用的建设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高全过程质量管理水平。

(三)健全全流程审计管理机制。积极创新审计组织管理,统筹推进计划编制、项目实施、质量管控、审计整改和成果运用等方面的全流程管理,向管理要效率,靠创新提效能。

——强化全省计划一盘棋。统筹谋划全省审计项目,统一管理审计项目计划,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推进系统内各层级审计联动和横向合作,做好系统内不同项目在审计内容、审计时间上的统筹衔接,做到项目同步安排、协同实施、共享成果。

——强化审计实施一条鞭。以统一组织项目为载体,加强全域审计资源统筹调配,对涉及全省性的重点资金和重大项目组织全省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实现上下联动、同步实施,提高审计监督的协同性、整体性。

——强化质量管控一条龙。加强审计方案编制、现场实施、报告编制等全流程审计质量管控,严格落实分级质量控制责任,完善审核复核审理具体指标,提高复核审理效率,加强对审计质量监督检查。树立精品意识,打造优秀项目,发挥优秀审计项目对审计质量的示范引领作用。

——强化整改督查一竿子。坚持以推动审计查出问题有效整改、巩固和拓展审计整改效果为目标,坚持揭示问题与推动解决问题相统一,加强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督查工作,督促落实被审单位主体责任、主管部门监管责任,推动形成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完善制度的工作闭环。完善审计整改督查工作机制,压实督促整改责任,强化督促整改措施,加强审计整改信息化建设,采取网上追踪、对账销号、现场督查等相结合方式,推动相关问题整改落实。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联动,推动健全审计整改约谈和责任追究机制,切实打通审计监督的最后一公里

——强化成果运用一揽子。多形式、广视角地加强对审计结果中普遍性、规律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综合分析和成果运用。在审计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提炼分析,探索成果转化的新路径,不断推出信息、要情、政策建议、重大问题线索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鲜活、针对性强的成果。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和审计整改情况公告力度。

三、推进审计监督能力现代化建设

全面加强审计能力建设,推动审计工作开拓创新,推进审计方式方法现代化,在强化监督和服务发展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一)提升宏观管理能力。创新审计理念和思路,认真落实审计是宏观管理部门的要求,坚持以宏观视野谋划推进审计工作。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系统深入研究和把握中央和省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政治性、前瞻性和整体性。创新发展审计服务决策功能,既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注重推动解决问题,从监督保障政策执行和推动政策完善两端双向发力,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促进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提升智慧审计能力。着力推广大数据审计应用,深化数据分析模型研发,优化大数据审计项目组织方式,通过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定位、靶向发力,提升审计监督效能。坚持以用为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开展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的数据分析比对,提升审计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推进审计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将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引入审计,大幅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三)提升风险预警能力。加强对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和趋势的分析研判,不断提升审计的前瞻性和时效性。在财政金融、经济责任、资源环境等各项审计中,保持职业谨慎,注重揭示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发出风险预警,做到见微知著。在系统分析问题原因、准确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努力从制度机制层面提出治本之策,拔除问题病根,筑牢防火墙

(四)提升绩效审计能力。加强经济事项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效益审计,促进科学决策、改善管理、提高绩效,推动实现预定目标。要把绩效理念贯穿于审计监督全过程,综合运用有关方面对审计对象的绩效考核、绩效管理、绩效评估的理念、方法和结果,检查评价政策和决策的效用、体制和机制的效率、治理和管理的效能、资金和资产的效益、改革和创新的效果,积极运用目标评价法、历史动态比较法、行业内相互比较法、机会成本法、最低成本法等方法查找差距,坚持以检查干部经济责任履行和经济事项合法合规合理为基础分析原因、提出意见。

 

第三章展现新担当,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时期,紧紧围绕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治已病、防未病,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上展现审计机关的新担当。

一、加强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促进政令畅通为目标,明确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定位,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各类风险隐患揭示力度,及时发出预警,加大对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力度,维护人民利益。改进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做实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项目,按照中央和省重大决策部署安排审计,一个方面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内容原则上列为一个项目。

(一)聚焦重大政策落实开展跟踪审计。重点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障改善民生等领域,关注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重大政策措施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和实际效果情况,促进各项重大政策措施有效落实。每年选择若干项关系经济发展大局的政策措施,结合审计署政策跟踪审计要求,采取单独立项或与其他项目融合实施方式开展专项审计,发挥专业优势,确保审深审透。

(二)构建覆盖省、市、县全链条跟踪审计机制。对中央和省确定的重大决策部署,顺着政策落实的全链条、各环节开展跟踪审计,全面掌握政策落实中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建议,对市县基层落实情况有一定的抽审面,客观反映政策落实的实际效果,加强宏观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政策措施不断完善。除单独立项开展的政策跟踪审计项目外,各级审计机关组织开展的各类审计项目,都应当把重大政策落实情况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并将审计发现问题纳入政策跟踪审计报告。

(三)明确各级审计机关的职责定位。省审计厅重在加强政策分析研究,提出政策跟踪审计重点事项和审计思路,完成项目组织和自身承担的实施工作,综合汇总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结果,反映重要审计情况。市县审计机关重在抓好审计实施,掌握当地对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和本级党委政府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揭示政策落实中的突出问题,提出需要上级部门改进完善政策措施的意见建议。

二、加强财政审计

以增强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推进预算规范管理、建立现代财税体制为目标,加强对预算执行和重点专项资金等的审计。

(一)财政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围绕财政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每年对本级政府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进行审计,重点关注预算收入统筹、预算支出管理和财政支出标准化推进、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和完整性、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建设及实施等情况,促进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国家和省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二)部门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围绕部门预算的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重点关注预算执行、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以及财经法纪执行等情况,对本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部门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5年内至少审计1次,重点部门和单位每年安排审计,深入揭示预算执行中各类违规和管理不规范问题,促进各预算单位规范管理,增强预算约束。

(三)重点专项资金审计。围绕重点领域预算绩效管理,重点关注科技、文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等专项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相关的政策目标实现情况,推动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促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重点专项资金提质增效。

(四)政府债务审计。围绕中央和省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部署,重点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隐性债务化解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绩效等情况,推动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提高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绩效。

(五)税收、非税收入和社会保险费征管审计。按照审计署统一部署,围绕税务部门职责履行和权力运行,重点关注税费征管真实性完整性、税费优惠政策落实、征管风险防范,以及收入征管制度改革推进等情况,推动健全收入征管制度,提升收入征管质效,完善税务执法制度和机制,规范执法行为。

(六)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根据审计署授权,组织审计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重点关注国外贷援款项目财务收支、项目执行和绩效情况,以及债务管理情况,促进提高项目质量和外资使用效益,推动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三、加强国有企业审计

以推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为目标,加强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以及国有资本监管部门的审计。

(一)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围绕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重点关注国有企业重大投资项目、资产处置以及风险防控等情况,促进企业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经营管理绩效,实现国有资产(资本)保值增值。

(二)国有企业改革审计。围绕国企改革“1N”制度体系和三年行动方案决策部署,重点关注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企业科研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核心技术创新攻关等情况,促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和监管审计。围绕管企业管资本转变,重点关注国资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情况,推动监管部门职能转变、优化管资本方式,提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绩效,促进优化国有资本布局、规范国有资本运作、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

(四)境外投资和境外国有资产审计。围绕境外投资和境外国有资产安全、规范、高效运营,重点关注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决策部署、境外重大投资风险防范和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境外国有资产经营绩效和安全完整等情况,促进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和抗风险能力。

四、加强金融审计

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安全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为目标,加强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审计。

(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情况审计。围绕统筹发展与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持续关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跨机构、跨市场的风险状况,促进健全金融风险防控、预警、处置、问责的制度体系,维护金融市场健康平稳运行。

(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情况审计。围绕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重点关注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经营管理、风险防范、公司治理及内部管控等情况,促进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依法合规经营,增强竞争能力。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情况审计。围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开放,重点关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情况,促进信贷结构优化、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金融普惠性,推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五、加强农业农村审计

以促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聚焦惠农政策落实和涉农资金安全绩效,加强对农业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和相关专项资金、项目的审计。

(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任务落实、种质资源和耕地保护,重点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和现代种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情况,推动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保护种粮积极性,促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情况审计。围绕乡村建设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重要项目和措施等,重点关注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乡村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农村基础设施提升改善,以及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情况,推动美丽田园乡村建设,有效提高农村生活品质。

(三)农业农村改革任务推进情况审计。围绕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等,重点关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完善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落实情况,促进巩固完善乡村发展支持体系、健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机制。

(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审计。围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重点关注重点帮促地区产业持续发展、项目资金资产管理使用和重点帮促对象社会保障、救助等帮扶政策落实等情况,促进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促机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重点帮促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六、加强资源环境审计

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助力美丽江苏建设为目标,全面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资金、项目和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

(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合地方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对市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省和市县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林业、能源等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围绕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重点关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碳达峰碳中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大任务落实情况,加快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促进领导干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

(二)资源环境专项资金审计。围绕节能减排、污染防治、

生态保护修复、资源开发利用等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环境基础设施、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项目的实施效果,保障资金安全,促进政策目标实现。

(三)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围绕江苏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重点关注碳排放碳达峰行动推进、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构建、绿色生态约束性指标完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生态安全和环境风险防控等情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七、加强民生审计

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确保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推动民生领域相关改革任务落实落地,促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目标,加强对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和卫生健康等重点民生资金、项目和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

(一)就业优先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围绕减负、稳岗、扩就业等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帮扶等就业保障政策落实情况,推动落实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促进提高就业补助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二)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围绕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基金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相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使用和运行风险,推动相关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保险制度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兜底保障政策落实和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围绕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残疾人补贴、优抚安置、彩票公益金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资金申请、审核、分配、使用等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到位,促进完善优化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

(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和改革推进情况审计。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公积金、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等住房保障资金管理情况,重点关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建设、住房制度改革等政策落实情况,促进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高住房保障有效供给,推动城市更新建设,有效解决困难群众和大城市新市民、青年人等重点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五)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改革推进情况审计。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领域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改革、高校双一流建设等政策落实情况,推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一流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六)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和改革推进情况审计。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资金投入和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分级诊疗体系等建设,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情况,促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医疗资源有效配置,推动健康江苏建设相关战略的贯彻落实。

八、加强重大公共工程投资审计

以稳投资、提效益、促发展,优化投资结构,推动落实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重大投资项目为目标,加强对政府投资及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公共工程项目的审计。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审计工作,推动投资审计转型发展。

(一)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审计。围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发展战略实施,重点关注交通、水利等行业专项规划落实,项目建设管理、资金筹集及管理使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用地和征地拆迁等情况,促进江苏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及相关政策落实,提高投资绩效,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

(二)重大公共工程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围绕两新一重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决算和建设运营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关注项目规划、投资审批、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工程招标投标、物资采购、资金管理使用和工程质量管理等重点环节,以及投资项目规划布局、投向结构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等情况,促进投资落地、提高投资绩效。

(三)对口支援资金和项目管理情况审计。根据审计署要求组织全省有对口支援任务的市、县(市、区)审计机关,定期开展新疆、西藏等地区对口支援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和资金审计,重点关注相关工作中重大政策落实和规划计划执行情况,资金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项目建设管理、投资绩效情况,促进对口支援政策措施落实,提高项目资金管理水平,推动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

九、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以强化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为目标,加强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

(一)科学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重点。围绕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根据不同类别、不同级别、不同地区(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的履职特点,进一步突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重点,重点关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地区(部门、单位)重要发展规划制定、执行和效果,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及执行、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运行风险防范,以及在经济活动中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政(从业)规定等情况,揭示重大失职渎职、重大决策失误、重大损失浪费、重大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等问题。

(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根据干部管理监督需要和审计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单位、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监督,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以任中审计为主,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各类审计项目的统筹融合和相互衔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加强对内管干部和村级组织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指导与监督。

(三)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以查清的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为准绳,在审计范围内,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评价,深入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考虑历史情况,着眼长远发展,准确界定责任,力求审计结论客观公正、问题处理实事求是,鼓励探索创新,支持担当作为。

(四)推动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下一级联席会议的指导,完善组审、纪审、巡审等合作机制,增强审计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监督合力。推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结果反馈、责任追究、整改落实等制度,切实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推动将相关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纳入综合考核和政治生态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第四章 阔步新征程,推动审计事业发展走在前列

十四五期间,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审计基础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把准新定位、适应新要求,在实施完成五个强审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发展根基,为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提供保障支撑。

一、加强审计机关党的建设

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推动机关党建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

(一)强化政治和思想建设。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建设模范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开好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审计机关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开展巡视巡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积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二)加强机关党组织建设。加快建章立制,深入推进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对机关各党支部开展政治巡察。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强化年轻干部政治教育和理论武装。积极推行外出审计组成立临时党组织,打造高质量审计党建品牌。

(三)不断深化作风建设。持续整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实做好为基层减负工作。密切联系群众,持续打造三主动三服务品牌。组织开展建党100周年、审计机关成立40周年庆祝活动。

(四)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强纪律教育、政德教育、家风教育,加大警示教育力度。坚持对机关新提拔干部和新进干部集体廉政谈话制度,持续开展审计组执行审计纪律廉政巡查回访,强化审计四严禁工作要求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加强审计机关内部审计。

二、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

全面落实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总要求,以政治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为核心,认真落实“20好干部标准,加强审计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锻造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

(一)大力弘扬和践行审计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精神的重要论述,教育引导审计干部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治的崇尚,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立场;践行脚踏实地、扎实苦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始终保持对审计事业的忠诚和对审计职业的操守。

(二)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以建设五型班子为目标,坚持五突出五强化选人用人机制,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强化对下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管理,选优配强市县审计机关领导班子,把好新任人选的政治素质、任职资格和专业背景关。健全优秀年轻审计干部选育管用机制,加大各级审计机关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建设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

(三)深化干部管理改革。巩固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成果,优化审计人才资源配置,加大统筹培养和管理使用力度,充分发挥改革效能、增强改革动能。贯彻落实省委三项机制,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风向。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审计发展升级和向宏观管理部门转型。完善职务职级并行机制,探索推进审计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实现审计干部分渠道发展、精细化管理、专业化建设。

(四)强化能力素质建设。建立健全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审计干部政治能力、专业胜任能力、宏观政策研究能力和审计信息化能力。坚持在审计一线锤炼干部过硬本领,持续推进以审代训、实务导师制,提高审计干部能查、能说、能写的能力。营造人才培育良好环境,择优选派优秀年轻干部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重大项目磨砺,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完善干部交流学习机制。推动建立正高级审计师职称评审制度,鼓励审计干部参加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考试、提升学历层次。

三、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全面推进科技强审,完成金审工程三期项目建设,加强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审计,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一)提升科技强审支撑能力。按照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审计信息系统要求,积极构建省级审计数据中心,汇集省市县三级财政、社保、金融等重要行业数据,提升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能力。建立审计电子数据定期报送制度,健全数据采集与管理的制度规范和机制。加强数据管理,统筹推进各行业审计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逐步实现信息共享。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健全网络安全和运维服务保障体系,科学设定数据访问权限,开展网络安全常态化检查,提升网络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加强数据资源分析利用。坚持以用为本,以审计实际需求为导向,持续强化大数据审计理念,积极构建数字化审计方式,完善数据分析+现场核查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地方政府数据平台,加大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力度,促进实现审计工作从现场审计为主向后台数据分析和现场审计并重转变。加强数据和分析模型共享共用,构建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和审计综合作业平台,满足审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需求,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三)提升管理决策信息化水平。通过审计计划、审计管理等系统建设,构建覆盖全省的审计业务一体化管理系统,提升审计决策指挥能力。推进审计机关公文处理、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信息化,逐步实现审计计划编制、组织管理、质量控制、成果利用和统计分析等全过程数字化。

四、加强审计法治化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治省方略,健全完善地方审计法规体系和质量控制机制,规范审计权力运行,不断提升审计机关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依法审计制度体系。健全与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地方审计监督制度,做好地方性审计法规、政府规章等立、改、废工作。推动重大行政决策按程序规范实施,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和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作用。不断完善审计业务、政务公开、行政复议诉讼等管理制度。

(二)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强化审计质量源头控制,建立审计质量责任清单制度。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切实防范审计风险。全面贯彻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落实容错纠错要求,总结分析容错纠错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编写、修订各专业领域的审计指南、法规向导,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实务指引。

(三)强化对审计监督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不断完善审计计划、实施、审理、报告等各环节,既相互制约又协调有序的审计权力运行机制。严格落实干预审计工作行为登记报告等制度,强化纪律约束。加大对下级审计机关的检查指导力度,加强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用好特约审计员、特聘审计监督员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纪检监察、社会、舆论等各方监督。

五、加强审计文化和理论建设

牢固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和文明形象,传承优秀文化,弘扬职业精神,不断增强审计文化的引领力、审计理论的推动力、审计事业的凝聚力。

(一)构建文明和谐的审计机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经常性教育,用好审计讲坛”“道德讲堂”“书香机关等学习品牌和阵地,在全省审计机关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积极参与全国审计系统、江苏省级机关组织的各类争先创优活动,扎实推进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审计人员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构建文明和谐的审计机关。

(二)做好审计宣传工作。发挥审计宣传在传播审计文化、优化审计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对重点审计工作、重大审计项目的宣传力度,打造审计宣传江苏品牌。树立精品意识,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多渠道、多层次、多视角宣传审计工作,讲好审计故事,传播审计声音,扩大审计影响。

(三)深化审计理论研究。坚持审计理论研究服务领导决策,推动审计实践和审计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推出一批有用、管用、好用的审计理论研究成果。健全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激励和考核机制,探索建设省级审计研究智库,推动审计科研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

 

结 语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领导,积极主动支持配合审计工作。凡是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公共资产、公共资源的部门和单位,凡是行使公共权力、履行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都要依法自觉接受审计监督,认真做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建立健全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全省审计机关要健全规划落实机制,通过编制年度计划、跟进规划实施、开展中期评估等,保证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各级审计机关要积极履行规划的实施职责,结合本单位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全面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