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要求,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开展研究型审计,把握经济运行和审计规律,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发现问题、推动管理、促进改革。在开展研究型审计实践中,要时刻领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研究型审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审计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审计人员基于对审计对象的充分研究和正确认识,通过审计实践反作用于审计对象,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审计对象决定了审计实践的客观物质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基于对审计对象的充分研究,才能在审计实践中提出审计解决方案。随着新时代经济快速发展,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对象即审计物质基础发生变化,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研究认识需要随之不断深化。反之,仅凭以往经验,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主观断定审计重点,就很难实现审计目标和要求。正是丰富的审计实践推动了审计研究的兴起和审计理论的创新发展,体现了研究型审计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践行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审计实践是检验审计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全国深化改革、经济发展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从改革发展大局出发,研究审视政策、项目和资金等审计对象,确定审计重点难点,并根据审计情况的变化而随之调整,形成对审计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规律性认识。审计实践表明,研究型审计拓展了审计深度,提升了审计人员业务能力,提高了审计质量。研究型审计提出切实可行审计解决方案,是发挥好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二、研究型审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毛泽东的《实践论》反映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强调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能力,研究型审计展示了审计人员的自觉能动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
审计发展历程验证了研究型审计贯穿着实践精神。三十多年来,审计工作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循环往复,不断深化发展。研究型审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的自觉能动性。审计人员在实践中全面准确掌握审计对象基本情况,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将正确的认识反作用于审计实践,再通过审计研究,深化对审计对象的认识,如此反复循环。研究型审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治已病、防未病,分析体制机制制度性原因、提出针对性宏观性政策建议,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研究型审计展现了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审计人员通过能动自觉地研究,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和审计对象。审计实践是研究型审计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研究型审计体现了审计人员的创造性和价值倾向。在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审计人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通过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透过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把握审计对象的内在规律,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找出审计重点,揭示主要问题。这是审计人员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的重要反映,也是研究型审计提高审计人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方法。
三、研究型审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本质是改变世界。
研究型审计面向实践、指导实践。研究型审计通过审计实践促进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推动了审计高质量发展,并在实践中发展深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审计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现象,以审计问题为导向,紧扣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主题,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也是辩证深化的过程。研究型审计促进改造客观世界,而学习研究、提高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以改造主观世界则是服务于改造客观世界。
研究型审计在实践过程中聚焦主责主业。牢牢抓住新时代发展的实践主题,坚持研究型审计服务于经济大局。通过审计实践推动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动科学发展。通过深入研究主责主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审计发现问题提出宏观性政策建议,促进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研究型审计聚焦主责主业,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全面履行职责的审计实践,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研究型审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质。审计人员要提高政治站位,心怀“国之大者”,从经济监督出发,聚焦主责主业,在审计工作全过程研究中,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分校2021年秋季学期中共审计署党校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郭太平)